权臣,见到皇帝的时候,何必如此呢?且看司马昭。
至于司马昱临死前在诏书中写明的话语:“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居然有评论说,这是想要让位的打算。我不这样认为,且看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慕容俊托孤于慕容恪,不也是一样的吗?如此话语,反倒应该认为是对桓温作为忠臣的认同与勉励之语了。
简文帝死后,桓温拜谒司马昱陵墓,被新任皇帝特许无需跪拜,但桓温却一直神情恍惚,自言见到司马昱鬼魂,连连拱手施礼,喃喃自语“臣不敢、臣不敢”。
若非桓温,想必司马昱不会如此早逝。从“从公于迈”到“君君臣臣”,彼此纠缠近三十年,如此一幕,多少有些是对司马昱的愧疚,憾恨自己终究迫死了这个品性高洁之人,更玷辱了他一生自持的清华与高洁,使之如白雪堕入污泥,如花掉进妓院……。
明末史评大家船山先生王夫之干脆就怒喷司马昱是和桓温狼狈为奸的国贼:“温,贼也;简文相其君而篡之,亦贼也。”
也是在那一年(373年),桓温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桓温想要的,不过“加九锡”而已。但由于谢安的敷衍,未能如愿。
据载,桓温以为简文帝临死将禅位于己,不然也会使己如周公行居摄之事。证据在于写给其弟桓冲的信中有这样一句:“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
不满意是一定的,但是,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说桓温想要“遗诏传位”,却也是子虚乌有。中国封建历史两千余年,从未有过皇帝遗诏传位给大臣的事情发生。那么,这种二二的想法从何而来呢?如果是真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东晋帝国的三军统帅,权倾朝野的桓温,在思考国家大事的时候,居然萌萌哒!
从史书中来!
纵观桓温一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