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
有慕容垂来投,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前秦就有了灭燕的实力;有了洛阳和荥阳,就打通了黄河漕运,后顾无忧;有了前燕君臣的麻痹大意,就可以兵出敌人所不意,战而胜之。
此所谓“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条件足备。
370年四月,王猛率杨安等十位将军、六万步骑兵,再次东伐前燕。此战,为灭国而来。
出征的那一天,苻坚亲自送行,直至灞上,君臣举觞对饮,互道珍重。
“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当先破壶关(属山西上党),继平上党,长驱取邺,此捷济之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我当亲率万众,继卿星发,舟车粮运,水陆并进,于邺相见。卿尽管前行,但忧贼,不烦后虑也。”
苻坚所言,语重心长,深得山西地理军事之妙,秦军出征后的进军方略,正是按此进行。有了第一次伐燕的胜利,王猛自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藉宗庙之灵,禀陛下神算,残胡不足平也。愿不烦銮轸,冒犯霜露。臣虽不武,望克不淹时。但愿速敕有司,部置鲜卑之所”(《晋书》)。
这是一段格外肉麻的马屁,但却恰当其时,苻坚听后倍感愉悦舒心,王猛拍完也觉得精神抖擞,三军将士更是士气高昂。在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中,王猛率大军直扑上党险要关隘——壶关。
上党,即今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东据太行南麓,西临霍山、太岳,南通晋城、洛阳,北走左权、太原,有沁、漳二河萦流其间,关山险固,“自战国以来攻守重地也。”长治周围,据高设险,东下壶关,则至安阳而走河北,南过太行则抵沁、孟(河内地区)而入河南,“诚自古必争之地矣”。
370年七月,王猛率军围攻壶关,遣大将杨安另率一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