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在进军途中,没有条件为袁弘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文房四宝也不齐全,袁弘以马背当案几,以口水润狼毫,顷刻间写就檄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精彩非常,寓意深刻,扬我军威,挫敌胆气,桓温览之大悦。后来,这段故事便流传了下来,成了一句形容人们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成语:“倚马千言”。
359年六月,北伐军将领檀玄在湖陆击败前燕拦截军队,俘获敌宁东将军慕容忠,北伐军军至山东金乡。
时值大旱,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今大汶水)会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又称清水)。这条航道后人称之为“桓公渎”。桓温率大军乘船自清水入黄河,舳舻连绵数百里。
在北伐军进入黄河前,晋军内部曾对下一步进军方略产生争论。谋士郗超认为:北方正值旱季,漕运难通,北伐军可原地驻守,积聚军需,过冬之后再继续进兵,方法虽迟缓,但我军必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大军直扑邺城,逼迫燕军主力出城决战,即使燕军据城坚守,也可尽收城外百姓、财货,防止敌人坚壁清野,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
桓温没有采纳,既不肯直趋邺城,决胜负于一役,又不肯顿兵河、济,以待来年。坚持按原定计划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合。北伐军进入黄河,逆流西进。
很多人认为,这是桓温无心真正北伐的凭据,若从郗超之言,必不至后来的惨败。
直趋邺城固然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但是,同样意味着北伐军需要舍弃船舶辎重,远距离徒步奔袭,而据城而守的前燕军却是以逸待劳,这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在敌方有生力量并未受损的情况下,桓温只要进攻稍有不利,前燕四方援军转瞬即至,是时,内外夹击,北伐军必败。事实上,在当时,前燕已经有所反应,开始派兵拦截北伐军进军。作为首都的邺城,前燕不可能毫无防备。
对于“顿兵河、济,积蓄粮草,来年再战”的建议,桓温就更不可能采纳了。悬师日久,会对军心士气造成极大损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