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最终达到谋权篡位目的。其四,前燕战神慕容恪病死之后,慕容垂远离政治中心,慕容评与太后可足浑氏沆瀣一气,专权乱政。桓温认为,北伐前燕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是桓温历次北伐中规模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出师时有百官相送,都邑尽倾。北伐军共有步骑五万,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王导时留下的宿将袁真带领,任务是穿过谯、梁二郡,打通石门水道,把粮草运送到黄河前线;东路由桓温亲自率领,从驻地姑孰出发,经水路进入黄河,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师。
北伐军途径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桓温看到曾经在此任职琅琊太守时种下的柳树已有十围粗,当时场景历历在目,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折枝在手,潸然泪下,感慨良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草木无情,人生易老,桓温第三次北伐时,中原沦落已经五十余年,晋氏南渡,也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皇帝。南渡遗民已经老去、凋零,在南方长大的新一代遗民子弟,早已将他乡认作故乡。桓温所感慨的,不仅是自己壮志难伸,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北望中原而无可奈何的叹息。
壮志未酬身已老,中原北望呼奈何!但有三千精骑在,为君百死定风波。感慨中的桓温正手握数万大军,肩负着太多人的梦。
晋军过淮、泗,沿河北上,桓温率众将登船楼北望,但见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饱经战乱的中原各地萧条荒凉,早已经不复当年景象,桓温慨然叹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时有袁宏在侧,闻之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
桓温很生气,以刘表有千斤大牛能吃饭却不能干活最后被曹操所杀为喻,用以反驳袁弘,意指如袁弘这样身居高位者,徒有高官厚禄却不能为国尽职出力,误国误民。当时满座骇然,尽皆失色,袁弘随即被免职。
不过故事还是有续集的,此事的不久之后,桓温发现自己尚缺北伐檄文一份,于是命袁弘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