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师老兵疲,这不是一番慷慨激昂的鼓励话语就能够改变的。而且也会给前燕太多的准备时间,从容调度,到时候依然是胜负难料的结果。
桓温真正的胜算在于:东西两路大军全部达成预定战役目标,会师于前燕首都邺城城下。那时,北伐军体力充沛,士气如虹,兵精粮足。前燕却会因为无法阻止晋军北上而陷入恐慌,屡战屡败之后,军心涣散,不可能阻止北伐军攻破邺城。
开战初期,战事发展正是桓温想要的样子,直到负责打通粮道的袁真出了问题。
六月,北伐军在黄墟(今河南民权北)大败前燕下邳王慕容厉两万步骑,慕容厉仅以身免;燕军继任者慕容藏节节败退;同月,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投降,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响应;同月,桓温前锋邓遐、朱序大破燕将傅颜八万大军于林渚(今河南郑州市东北)。
七月,北伐军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距前燕国都邺城仅二百余里。
接连的战败让燕国君臣惊慌失措,惶恐不安,皇帝慕容暐及主政者慕容评连逃往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的马车都已经准备好了,正在搬家。
想起那座代表着慕容家族精神的大棘城,那年,大棘城下,慕容廆激励将士,亲自出击,重创宇文素延数十万大军。那年,依然是大棘城下,刀枪如林,马嘶震天,慕容恪仅以两千骑兵即击破后赵天王石虎,一战而名扬天下。
国都迁到了邺城,皇帝也换成了慕容暐,桓温还没有围城,情况并不比当年糟糕,先辈的荣光也还在,但前燕君臣的骨头,酥了。
慕容垂阻止了前燕皇帝陛下的逃跑行动,“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
在国家危难之际,慕容垂发挥了自己在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作用,阻止皇帝的逃跑,稳定了前燕的军心、民心。为下一步行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