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归者三万余口”。
“庚戌土断”是东晋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土地改革,国家控制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赋税随之增多,腐朽没落的东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同时,“庚戌土断”为桓温第三次北伐及后来谢安当国,组成北府兵,一举取得在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奠定基础,更令其后整个南朝皆为之得益的关键政绩。
多年以后,再一次实施“土断”的刘裕这样评价桓温的政治改革:“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仓皇南渡的东晋,能够在总体上对北方政权保持攻势,桓温承上启下,功莫大焉。
对于桓温而言,一切的改革,全都是为了实现北伐的成功而服务,光复山河的理想才是他的终极追求。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为了实现其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所做的必要准备。
不同的目的,却需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完成。于是,安于享乐的清谈家们和宁愿孤身犯险的桓温就有了很深的“误解”。对错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坐而论道一定不可能收复沦丧的山河和拯救异族铁蹄下的百姓。
唯物的历史观说,是、非这两者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否则将会影响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使真相湮灭在时间的消磨中。人性本就复杂,他年之非不能掩今日之是。
历史是一面照亮人心的镜子,为什么只要是桓温所做就一定是龌龊肮脏?
369年四月,桓温发兵北伐前燕。
个中原因总结如下:其一,改革完成,国力大增,有了“财阜国丰”的基础,桓温认为,晋军有实力和北方骑兵一战;其二,前燕南下后,多次进攻东晋,并于365年攻克洛阳等地,给东晋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三,桓温自363年掌握朝政之后,尚有徐、兖二州及豫州兵力不受控制。据载,由于东晋内部斗争,桓温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以上三州军政大权,所以急需通过北伐建功以提高自身威望来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