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心学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只是针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讲的。比如一本书,我看到它了,那么它就存在我的心里,你没有看到它,那么它在你的心里就不存在。但客观上讲,这本书仍然是存在的。
其次是知行合一,是心学核心中的核心,有道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思是: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知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简单地讲就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身实践而空谈学问,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空洞无比。后世伟人提出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契合“知行合一”的理论。
最后就致良知了,“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意思是: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圣人要教导好别人,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致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个人只要心有善念,心存良知,即使是身份卑微的凡夫俗子,也可以成为圣贤。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是一理。
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必须跟随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