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鸣前期发行的带标点符号的《诗经》,也引起了反响,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就是一些老古董。儒家崇尚的大同世界在三皇五帝时代,复古、崇古甚少疑古、辩古。
这是理学还没发轫,儒学从唐朝传承而来,还杂乱无章。唯一都被认可的是仁、孝、忠、信,并没有统一的流派。理学还没冒头,周敦颐还没出生呢。
孟鸣近期被人攻讦了,说孟鸣以祥瑞进幸,亵渎经义,其罪可诛。显然对他的标点符号的应用进行攻讦。
其实那个时代都有一群人,曲解经义,以为己用,以为自己是儒家正宗,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就视为离经叛道。
其中以国子监的教授魏留行,对孟鸣攻讦最甚。
孟鸣也决定出书驳斥,并在东京早报发表署名文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文章,指出不可厚古薄今,儒家学说诸多被曲解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伪作。
指出现行的《古文尚书》有一部分可能系伪作,《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清初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惠栋著《古文尚书考》,辨析详明、证据周密,让伪书无处可躲。
孟鸣引用了其中的最有利的证据,论证是伪作。他提出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理论,提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孟鸣是来自千年之后的现代发达社会,儒学已经不是主流了,伟人都走下神坛的时代,所以孟鸣在大宋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是不被接受的,甚至会被视为异端。
孟鸣就借助王阳明的心学,给自己贴金、撑起保护之伞。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心即理的理论是:“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