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药渣,留下药液,最后温热后服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这些药物中清扬的药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清心下热结、消除痞满的作用。”
“而沸汤在理中丸、文蛤散以及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中的应用,则主要是用于“和丸”或“和散”。具体来说,就是用沸汤将丸剂或散剂溶解开来,使其成为易于服用的药液。”
“而热汤应用于瓜蒂散、瓜蒂散原文曰:“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即用热汤煎煮香豉,取香豉汁和散,这里或许亦取热汤气薄清扬之性,有助于此方涌吐。
”至于潦水,潦这个字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含义。在《礼记·曲礼上》中提到:“送葬不避涂潦”,这里的潦指的是道路上的积水。而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则记载:“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这里的潦显然也是指庭院中的积水。“
”综合这些记载可以推断,潦水就是地面上所积聚的雨水。潦水在中医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被应用,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病症。这种病症的病机是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同时又有风寒束表的情况。”
“古代的医家们大多认为这种病症是由湿热引起的,而潦水具有无根易涸的特性,他们推测潦水的味道淡薄,不会助长湿气,因此适合用于治疗这种病症。例如,成无己说:“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中国医学大辞典》也提到:“潦水,甘,平,无毒。……并宜煎调脾胃、祛湿热之药,此水微薄而不助湿热”。
“那院长,既然潦水可以用于或为湿热、或为寒湿,但是《伤寒论》中有此病机的药方有许多,可是为何偏偏只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被应用有呢?”李星竹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继续追问道。
院长微微一笑,解释道:“从治疗的角度来看,黄疸的‘黄’,要么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要么通过汗液排出体外。比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消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等方剂,都是通过大小便来排出‘黄’的。显然,潦水更适合用于那些想要通过汗液排出‘黄’的方剂中。而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大小便来排出‘黄’的方剂来说,自然就不适合使用潦水了。”
至于泉水,它实际上是一种地下水。这种水源在中医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尤其是在治疗百合病的汤方中。百合病是一种以心肺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的病症,而泉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