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记得他们的初见。他当时年轻位微,自己的主公刘备尚难得上大台面,作为下僚的他更是只能坐在宴会的外围。当时吴国的高级将领们聚在一起谈论即将到来的抗击曹操的战争,主公作为客人陪坐在年少的吴主身边,在宴会的核心,很远的地方。下级臣属们各自同好友凑集,或高谈或欢饮。那正是三国时代的□,汉的潇爽大气尚未完全退色,董袁时期末世般的浊氛也被初步涤清,仿佛无论眼前的道路通向何种结局,只要张开双臂便能包吞。
诸葛亮在那一场庆祝孙刘联合的礼节性国宴上,在远离宴会中心的臣僚桌案边,弹琴。
他在这场宴会中除了吴主孙权外最为年轻,即使前些天在朝会上发表了令群臣惊醒吴主动容的抗曹言论,吴国诸人还只将他视为一名舌灿莲花的使臣。那琴声只是欢宴上助兴的背景,无人在听。
他听着耳边的虚谈空论,耐心地细揉慢捻打发时刻,终于在一刹的烦闷情绪下挑破了一个音。
有人自吴主身边回头,与他四目相接。
诸葛亮想起周郎顾曲的传闻。原来吴国的大都督与想像中的丰神俊朗截然不同,他显得疲惫,眼睛周围有睡眠不足时那样微微的青色。
但是美。在人群构成的水面上突兀浮出却又溶合的美。
此人必定难以长寿。这是诸葛亮对周瑜的第一个评价。而吴国的国祚长短,又似乎可以以此昭示。
蜀汉能延续多久呢,他没有算过。正如同他从未推测过自己的天命如何。
院中侍从报告说马谡求见。诸葛亮起身整了整衣袍,露出难得的笑意。
“丞相!”
他进入前堂时马谡从座位上站起迎向他,诸葛亮微笑着点头,唤他,“幼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