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文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如今的茂陵,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是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此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