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伺机偷袭,并屡屡得手,守城守得不亦乐乎。
十几万大军攻打一座孤城,仗却打成了这幅模样,前秦的朝臣们自然多有弹劾,苻坚也有点坐不住,下诏责备襄阳方面统帅苻丕,赐宝剑一柄,“来春不捷者,汝可自裁,不足复持面见吾也。”
千军万马杀过去,却连一座孤城都打不下来,苻丕自然是没脸去见苻坚的。从379年正月起,苻丕总督各路军队,加紧进攻襄阳。此时,虽然东晋各路援军均不敢救援,但朱序却因为屡破前秦军,心生麻痹,防备开始松懈。
即便如此,前秦军依然没有攻克襄阳,直到守军内部发生了变故,转机才得以出现。
379年二月,东晋襄阳督护李伯护派其子暗通秦军,成为前秦内应。苻丕命令各部趁机猛攻,在秦军和叛徒的里应外合下,终于于三月六日攻克襄阳,生俘东晋守将朱序。
春天已经深矣!
襄阳争夺战以前秦的胜利而告终,苦战之后,苻丕也终于从地上捡回了去见苻坚的脸面,虽然已经有点脏,但是只要涂上一些脂粉,还是可以挂上去的。
战后,苻坚对固守襄阳的朱序大加赞赏,认为如此人物忠勇可嘉,任命其为度支尚书。然而却杀了李伯护,理由是吃里扒外当汉奸。
这是匪夷所思的结果,毕竟,如果没有李伯护叛变作内应,前秦并不一定真的能攻下襄阳。杀了他,以后谁还敢为前秦通风报信?
忠义者应当给予尊重,但小人却也有小人的用途,如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之流,乱世之中,举足轻重。在苻坚感叹东晋忠臣义士之多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也在为他们的存在推波助澜。
唯一的解释在于,苻坚坚信他一定能一统寰宇,根本不需要这种小人的存在,反而要用如此人物的项上人头来向他的部下们宣示忠义的重要!天下即将在握,诸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