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
在前秦忙着灭前燕,收前凉,平代国,远征西域的时候,东晋一刻也没闲着。面对强大的前秦,虽然再也不敢出师北伐了,但是东晋朝廷上上下下都明白,一旦前秦统一北方各地,届时必然会挥师南向,大战不可避免,事关生死存亡。
376年正月,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司马昌明亲政,任命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东晋开启了由谢安当政的时代。
虽然不是那场战争的直接指挥者,但是,我认为,谢安的当政是东晋赢得那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的关键性因素。有名臣当国,然后才有后来的一切,包括某些貌似偶然的必然事件和因素。
和王猛相比,谢安是没有战胜攻取的武功的,但是在治国方面,同样堪称出类拔萃,毫不逊色。当政期间,谢安选拔了徐邈、范宁、谢玄、桓伊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同时以节俭治国为方针,改革赋税制度,降低官员俸禄,裁撤冗员,杜绝虚耗用度,停止一切非军国要事的差役和费用。这些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使东晋从桓温北伐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国力开始增强,为后来的那场决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缓和国内门阀大族矛盾上,谢安任命桓冲为荆州刺史,桓嗣(桓温子)为江州刺史,以王蕴(皇后父亲)为徐州刺史,谢玄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长江中下游的方镇大权分别由桓、谢、王三大家族掌握,东晋各大族互相妥协让步,利益关系得以协调,桓氏一家独大的局面得以缓和,朝廷与方镇之间,上下团结和睦。
强大的国力,上下团结一心,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幸甚,在前秦南征之前,东晋完成了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战争准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最为艰难的一步,正是在谢安的主导下顺利实现。
当然,军事上的准备也同样重要。当时,为抵御前秦的巨大威胁,在谢安的举荐和命令下,负责江北战事的谢玄组建了一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队——北府军。
[北府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