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
关于苻氏家族的记载,是从苻洪开始的,在他之前的岁月,只知道其家世代为氐族酋长,根正苗红的官宦世家,祖传的官职,世袭的领导。
苻洪本是没有姓氏的,因家中池塘生有五丈长的蒲草,邻里常以“蒲家”相称,久而久之,也就以“蒲”为姓了;苻洪本也是没有名字的,出生时恰逢阴雨不止,传有民谣说“雨若不止,洪水必起”,于是,其父亲就以“洪”字给苻洪取了名。“苻”姓是他后来自己改的,只为了一句谶文:“草付应称王”。在实力足够强大时,为了能顺利称“王”,果断抛却父辈传下的姓氏,才有了本章所要讲的“苻洪”。改姓氏那会儿,苻洪已经姓了很多年的“蒲”了。
为成就霸业,改“姓”是再简单和正常不过的了,大家完全没必要为苻洪感到奇怪。即使是两千年以后的当代,也依然有人愿意为高官厚禄而抛却祖宗改投敌寇的。典型人物如汪兆铭,当时闻风归附者,何止百万,更因此有了“曲线救国”这么一说。同样的事,不管是多么地不要脸,只要做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可以造出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让它成为理所应当的。
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为人好施舍、多权变、有谋略,而且善骑射,勇猛威武,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酋长的职务传到他手里时,氐人即敬且畏还很服之。杰出的个人能力和崇高的威望为苻洪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他在多方投靠之后却不至于众叛亲离的资本,反而能够在一次次的投降中走向强大。
其实,苻洪并不是真心愿意投降,从他的第一次投降是被胁迫的即可看出。上位者有上位者的自尊和骄傲,但是,依附更强者却是弱者在乱世当中保全性命的必然选择。
当时正逢西晋永嘉之乱,中央政权的沦丧使如苻洪这样的小部落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何去何从,死生立定。但是即便如此,苻洪毅然拒绝了刘聪的招降,并不是刘聪不够强大,只是因为心中大义尚存,曾经的他的皇帝陛下,那时正穿着青衣小帽为刘聪端茶斟酒、牵马执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