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世,义军领袖的位置就理所当然落在了李雄的屁股底下,从此,流民军声势日盛,最终平定川蜀,成就霸业。
李雄是个好皇帝,作为久经沙场之人却并不嗜杀,反而性情温厚、待人宽和。即使是背叛自己并伤害自己母亲的凶手,当他们再次归降的时候,李雄依然能够宽恕他们。这是了不起的胸怀,在那个四方多战事的年代,这也是巴蜀之地能够平安无事的重要原因。在李雄的统治下,成汉帝国兴学校、置史官,精简刑律、轻徭薄赋。政事之余,作为皇帝的李雄手不释卷,公事少而劳役不常有。百姓富庶殷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夷夏各族人心安定,四方士民归之如潮。
当然是有缺点的,比如朝堂上下不尚礼法,一品宰相和九品小吏经常撞衫,不容易辨认;军队缺乏统一管理,打仗时各自为战,互不支援等。但相较于那件影响成汉国运的事情,这些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李雄打算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李班。
作为成汉最为英明神武的君主,并不昏聩的李雄能够做出如此违背人伦的举动自然有他的理由,据李雄交代,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李雄认为其兄李荡是“嫡统,丕祚所归”。正因为李荡英年早逝,李雄才有机会成为义军领袖,进而开创帝业。将皇位传给李班,意在还社稷于李荡一支。
其二,李雄认为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均为庶出(小老婆生的),且“皆尚奢靡”,不成器,非安邦定国之才。
其三,李班“谦恭下士,动遵礼法”且“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资治通鉴》),李雄认为李班将来定能承继先辈遗愿,成为一代明君。
324年,李雄力排众议,正式册立李班为太子。史书记载:“乱自此始”。李雄的儿子们绝不会心甘情愿。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传承大多是“父死子继”的,而且要“以嫡、以长”。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往往就是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