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又听说古董这个行当最考验人的眼力和经验。若没有几代浸淫的,一头扎冷子进来,必定打眼、折本。
\n
\n
可东家却笑眯眯说:“无妨。不会就去学。”
\n
\n
东家叫他干在铺子里坐着,叫他出去「打小鼓」,就是走街串巷去收古董。
\n
\n
东家还给他留下银子,叫他一个月按着二十两去花。
\n
\n
二十两,普通人家五六口人一年的花销都够了,东家却叫他当学资!
\n
\n
东家还说,别把眼珠子光盯在货物上,更要紧的是要看人,还要看整个生意的上下游。
\n
\n
他这人知恩图报,这半年下来起早贪黑,一点没敢闲着,当真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收东西。
\n
\n
尽管的确看错了不少,赔了钱,但是他这眼力也真磨炼出来不少。
\n
\n
而且他也按着东家的话,四处结交做古董的同行。不拘是东家、掌柜,还是账房先生,抑或跑腿的小幺儿,只要能攀谈,他必定不放过机会。
\n
\n
以及,东家嘱咐他关注的各种窑口、作坊,他也已经实地探访、了解了个大概。
\n
\n
半年过去,他虽不敢说已经入了古董行当的门儿,但是他自信可以帮东家撑住这个摊儿了。
\n
\n
满足地吸吸鼻子,抬头看看门匾上那随风飘摇的七色彩穗。
\n
\n
啧,东家什么都好,就是这一点审美上么……叫他有丝丝的如芒在背。
\n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