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进贡的墨锭,经星象仪观测,竟有碳星异常闪烁!"陆沉舟猛地起身,打翻的砚台在宣纸上晕开墨痕,宛如某种神秘图腾。
与此同时,现代北京量子材料实验室里,石墨烯专家林薇将明代铅芯样本推入粒子加速器。当质谱仪显示出^{14}\\text{C}半衰期数据时,她的手不受控地颤抖起来——5730±11年,这个数值比教科书标准值整整缩短了11年。更诡异的是,铅芯表面那层仅有0.335nm的薄膜,经拉曼光谱检测,竟呈现出完美的石墨烯特征峰。
"但明代根本不可能有CVD技术!"林薇的惊呼在实验室回荡。化学气相沉积所需的10^{-6}\\ \\text{Pa}超高真空环境,在没有真空泵的古代无异于天方夜谭。她调出铅芯的微观扫描图像,六边形晶格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每个碳原子的排列都精准得如同现代工业产物。
三日后,林薇收到一封匿名快递。泛黄的羊皮纸上,用朱砂画着类似量子纠缠的符号,角落的蝇头小楷写着:"欲解碳秘,往寻永乐窑址。"她带着团队连夜奔赴景德镇,在废弃的官窑遗址深处,发现了一座布满青铜管道的密室。
"这些管道的走向,像极了现代的真空系统!"助手的声音充满难以置信。林薇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管道内径与明代营造尺换算后,竟与CVD反应腔的最佳尺寸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墙壁上刻着的星图,标注着二十八宿与碳元素衰变的对应关系。
当他们将铅芯样本放置在密室中央的青铜台座上,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铅芯表面的石墨烯薄膜突然泛起荧光,墙壁上的星图开始流转,空气中响起类似量子跃迁的嗡鸣。林薇紧急启动便携式质谱仪,见证了震撼的一幕——^{14}\\text{C}的衰变速度正在肉眼可见地改变,半衰期数值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5730 - 11年。
"他们用天文现象控制碳元素衰变!"林薇终于明白,古人通过精密的星象计算,利用天体引力场的微弱变化,人为制造出适合石墨烯生长的特殊环境。那些看似装饰的青铜管道,实则是引导宇宙射线的精密装置,在特定星象下,能形成类似超高真空的反应条件。
然而,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实验室突然断电。黑暗中,林薇摸到铅芯表面的纹路,那些看似随机的刻痕,竟与她前日在古籍中看到的《永乐大典》残页上的云纹完全重合。当应急灯亮起的刹那,她看见助手惊恐的眼神——铅芯表面的石墨烯薄膜正在以肉眼可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