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建平元年,寒冬腊月,颍川郡郏县的天气异常寒冷,仿佛能将人的灵魂都冻结。
狂风如怒涛般呼啸而过,吹得那破败的村庄摇摇欲坠,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下一刻就要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摧毁。
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一间土坯房显得格外破旧不堪,仿佛随时都可能倒塌。
然而,就在这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却传出了一阵响亮的啼哭声。
这啼哭声在这寂静的村庄里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这个世界对新生命的热烈欢迎。
伴随着这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
他的父母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靠着那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明白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当贾复到了入学年龄时,他的父母毫不犹豫地省吃俭用,凑足了学费,将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
虽然这所私塾条件简陋,只有一位老夫子和几本破旧的书籍,但对于贾复来说,这里却是他通往知识殿堂的第一步。
贾复自幼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宛如一颗天生闪耀的星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在私塾里,其他孩子们还在为识字而苦苦挣扎时,贾复却已经能够轻松背诵《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了。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进村庄时,贾复便早早地坐在窗前,沐浴在晨曦之中,轻声诵读着那些古老的经典。
他的声音清脆而悦耳,仿佛天籁之音,在清晨的寂静中回荡。
夜晚,当整个村庄都沉浸在黑暗中时,贾复却依然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凭借着这种勤奋和天赋,贾复对《诗经》、《尚书》等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精髓。
一次,私塾先生在课堂上讲解《尚书》中的一段典故,众学生们都听得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
然而,贾复却在此时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洪亮而自信,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对这段典故的理解。
他的观点新颖且深刻,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先生更是对他赞不绝口,连连称赞道:“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这句话仿佛是对贾复未来的一种预言,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