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乾隆明确了储君之后,朝堂上的太子之争总算落下了帷幕。然而,乾隆定下的不能超过圣祖康熙老爷子在位六十年的退位之期日益迫近,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乾隆帝的心头。往日朝堂上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时常可见的闷闷不乐与沉默寡言。
和珅,这位最懂乾隆心思的宠臣,敏锐地察觉到了圣上的低落情绪。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君分忧的良机,更是自己大显身手、捞取好处的绝佳时机。思来想去,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婉贵妃陈氏的大寿之上。和珅心想,若能借此大办一场盛大的寿宴,定能让圣上重拾欢颜,而自己也可从中谋取暴利。
于是,和珅赶忙进宫面圣,一番慷慨陈词,将举办婉贵妃寿宴的种种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乾隆帝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此时大清虽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里已暗藏诸多隐患,国库也并非那般充盈。然而,和珅那如簧巧舌不断游说,再加上乾隆帝实在渴望能在这烦闷之时寻得一丝慰藉,最终还是点头应允,将寿宴的操办大权交给了和珅。
和珅领命后,可谓是如鱼得水。他打着筹备寿宴的旗号,在宫廷内外大肆挥霍。从采买珍稀食材,到定制奢华的寿宴器具,再到布置美轮美奂的宴会场地,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控,看似尽心尽力,实则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负责采买的官员,在和珅的授意下,故意抬高物价。原本价值百两的西域进贡的上等丝绸,在报账时竟成了千两;普通的江南瓷器,经他们之手,也摇身一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官窑珍品。和珅还利用职权,将一些与自己勾结的商户安插进寿宴筹备的各个环节。这些商户为了能从和珅这里得到更多的生意,纷纷送上厚礼,而和珅则照单全收,中饱私囊。
这一切自然没能逃过刘墉的眼睛。刘墉,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平日里就对和珅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他听闻寿宴筹备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后,决心向乾隆帝奏明。
一日早朝,待众人奏事完毕,刘墉出列,神情严肃地向乾隆帝禀报道:“陛下,近日贵妃寿宴筹备之事,臣有所耳闻。和珅大人负责操办,本应尽心尽力,为圣上分忧,为贵妃贺寿。然而,臣却听闻,在筹备过程中,采买物价虚高,诸多商户与相关官员相互勾结,从中谋取暴利。如此行径,不仅浪费国库钱财,更有损我大清官场风气,望陛下明察。”
乾隆帝听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和珅,让他操办寿宴,竟会出现这般情况。当即,乾隆帝责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