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李卉在一众姑娘里算是生得极平常的,大方脸,厚嘴唇,但到她十二、三岁开始说亲的时候,李家的门槛都差点儿没被说媒的给踩断了。挑挑拣拣的十五岁才定下亲事,这厢靖武侯还舍不得她出嫁,说是要留到十八岁时才让她嫁人。
纪澄同苏筠的看法出奇的相同,只是她自身所能利用的优势实在太少,也只能自我安慰有颜色总比没颜色好。
至于今日雅集给大家一展才华的机会,纪澄其实还没想好如何应对。作诗她也会,但算不得特别擅长,何况这里头沈芫和苏筠都有较高的造诣。
纪澄本也可以选择当绿叶承托一下红花的,可是临到头来她忽然改变了主意。她的心已经开始不平静,今日所见实在让她感触良多,而她也的确没有韬光养晦的资格。
韬光养晦,首先你也得有光才行。
纪澄原先料想得还是太乐观了,毕竟有纪兰的传奇在前,可惜世易时移,好多事情已经不复从前。
而才来京师不久的纪澄,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京师这些贵媛娇女对她们这些圈外人根深蒂固的排斥了。
而且纪兰也没能为纪澄开一个好头,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纪兰自己也依然是磕磕绊绊,如履薄冰的。
只是纪家一贯的家风都是闷声发大财,晋商颇多,纪家在里头实在算不得很出名的,但是纪澄最是清楚底细,她估算着纪家如今的财力,不说雄踞晋西,但至少可以列入前三。若非她家一直藏拙,只怕早就被人当做肥肉衔在嘴里了,当初祝家的事情也可看做是投石问路。若非纪兰在京师的某些做法有些招摇,纪家想必还能更低调。
基于纪家这种家风,和纪澄从小养成的习惯,要让她突然去争取所有人的目光,站到最顶头,她还真有些不太习惯,因为她太明白站在顶端的风险和所受非议了。
不过纪澄又觉得自己这想法有点儿可笑,京师贵女当中才华横溢的颇众,便是她有心争先,也未必能在里面脱颖而出,倒是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