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吃惊。烛之武开门见山,对秦穆公说,秦国、晋国的大军攻打郑国,郑国一定会国破家亡。但秦国在西方,与郑国并不搭界。郑国灭亡了,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这样晋国就会更加强大。而对贵国,却没有任何好处。
秦穆公继续根问,烛之武又进行了一番解释。秦穆公听罢,感觉烛之武所言不虚。不但答应秦国会撤兵,还设宴招待烛之武。
席间,烛之武继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答应郑国会是秦国东路的朋友。秦穆公大喜,于是和烛之武订立了两国盟约。秦穆公留下三个秦军将领杞子、逢孙和杨孙,帮助防守新郑的北门。然后,也不与晋文公打招呼,率领秦军撤离了新郑。
得知秦军悄无声息地撤离郑国,晋文公非常生气。狐偃请令追击秦军,晋文公没有答应。晋文公对狐偃说,没有秦君的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秦君对自己有恩,无论如何不能恩将仇报。
于是,晋文公也借坡下驴,带领晋国军队撤离了郑国。
老态龙钟的烛之武,在风烛残年仅凭一张嘴,就劝退了秦军。为郑国免遭生灵涂炭,立下了不世之功,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越来越强大。但北方狄人对晋国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于是在上、中、下三军之外,晋文公又组建了三个步军。三个步军主将分别是荀林父、屠击和先蔑。后来鉴于形势的变化,又增加了两个步军,由赵衰和胥婴分别统领。
在南方养精蓄锐的楚国,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派遣大夫斗章去晋国访问。晋国也不愿意继续与楚国为敌,就派遣阳处父回访楚国。作为回报,郑文公把庶子姬兰立为太子。
郑文公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多年前,被立为太子的姬华,其母陈妫去世后,被郑文公怀疑有篡位之念,就把姬华和姬藏杀了。姬藏是姬华的同母弟,后来还是不放心,又杀了几个儿子。
郑国实力越来越弱,与郑文公杀死众多儿子,有一定关系。为了活命,剩下的儿子不得不逃往国外。庶子姬兰,逃到了晋国。姬兰在晋国长大,后来成为晋国大夫。继位的晋文公,对聪明伶俐的姬兰非常信任。攻打郑国前,晋文公想让姬兰担任向导。
对姬兰来说,这件事太难了,因为郑国是他的母国。听了姬兰的解释,晋文公完全理解他的苦衷,没有强迫他前往郑国。
现在让姬兰成为郑国太子,晋文公怎么可能不高兴。正是在郑文公答应立姬兰为太子的前提下,晋文公才答应从郑国撤兵。
如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