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伏,还时不时传出探讨新针法的声音;而村口的空地,则成了孩子们的练武场,每日清晨都有稚嫩的呼喊声。
\n
\n
更有热心的村民,将自家抄录的江绵讲学笔记,分享给那些错过当日课程的人。知识如同涟漪,在清平村不断扩散。
\n
\n
但传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村里有几位老者,思想守旧,对江绵这套“新把式”心存疑虑。一日,江绵正在给几个后生讲如何改良农具,一位白胡子老头背着手走过来,冷哼一声:“哼,咱祖祖辈辈种地,哪用得着这些花里胡哨的,别到时候颗粒无收。”
\n
\n
后生们面面相觑,江绵却不恼,恭敬地行了一礼:“爷爷,我知晓您经验丰富。可如今这世道,别的村子都在想法子改进,咱要是固步自封,收成怕是难有长进。这法子咱先试试,小范围的,要是不成,权当大伙长个见识。”
\n
\n
老者听了,虽还是一脸怀疑,但也没再言语。江绵见状,便邀请老者一同观看后续的试验田,用实际行动慢慢打消他的顾虑。
\n
\n
同时,在纺织刺绣这边,染料的采购也出了问题。原本说好送货的货郎,临时家中有事,耽搁了行程,新染料迟迟不到,女眷们眼巴巴盼着,有些丧气。江绵得知后,赶忙托牧野去邻村打听,自己则安抚众人,提出先用村里现有的材料尝试混色,竟也调出了几种别致的色彩,让大家重拾热情。
\n
\n
知识传播的过程伴随着困难与挑战,但江绵和牧野从未想过放弃。每解决一个问题,清平村前进的脚步就更稳一分。随着第一季改良种植的庄稼迎来丰收,新样式的布匹在集市上受到称赞,孩子们愈发健壮懂事,那些质疑声渐渐消散。
\n
\n
清平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在知识的滋养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江绵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希望之光,便永远不会熄灭。
\n
\n
日子一天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