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当然了,他们自愿去打仗,总不能叫他们自带干粮,到了东瀛那边喝西北风吧,因此,东瀛那边必须表示一下。至于用什么表示,简单啊,你们没钱,难道没有土地矿产吗?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志愿军去帮助天皇,幕府那边也不能真的让他们失败了,得偷偷摸摸地给他们走私点武器过去,反正就是要叫双方的实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谁占了优势,就要打压一下,反正就是叫东瀛一直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志愿军也好办,各个军区的人轮着上就是了,也就是在东瀛那边试试手,见见血,总不能整日里拿着火枪火炮,只知道打靶吧!
内阁的一干大臣听得瞠目结舌,只觉徒景年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问题,简直是有些缺德了。当然,嘴上他们自然不能这么说,只是委婉地表示,这样实在是有失天朝上国的风范。徒景年来了句,你们倒是宁愿面对一个统一的狼子野心的东瀛,而不是一个混乱的,需要不时求助于朝廷的东瀛了?几个朝臣不吱声了,东瀛那边的人人品怎么样,谁也不敢保证,倭寇当年上岸,造成的惨案现在还有人记忆犹新呢!谁会相信,东瀛日后一定会保证一直恭顺呢?
当然了,徒景年还是安抚了一下朝臣的,东瀛那边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时候还派了什么遣唐使跑过来学习的,宋朝的时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来,常年有人过来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呢,不要他们上门学习了,朝廷这边出钱,在东瀛建立书院,再印刷个几船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请那些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大儒亲自去东瀛教化一方,好让他们沐浴在上国文化的光辉中。日后,若是真的因为文化的熏陶入华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们也就没必要防着你了不是吗?
对去东瀛那边教化一方,却是没多少人乐意,就像是在大晋这边,没几个乐意去云贵西藏之类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么大儒过去,因此,不过是叫那些候补的学政或者是国子监翰林院之类地方的候补官员过去,跟支教差不多了,干个几年,回来就能转正,没准按照你的成绩,还能升个一级两级的,有了这样的好处,自然许多人跃跃欲试了。更有人触类旁通,东瀛是藩国,朝鲜、茜香国、瀚海国、安南之类的地方也是藩国嘛,咱们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书院吗?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