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睁开眼睛,打了个大大的欠伸。众人惊愕地将他扶起,这时,一张纸条从林老爷的身畔飘落。有人捡起纸条,只见上面写着:积而不散,怨之府也。怨之所归,祸之丛也。千家饥而一家饱,剽劫为势所必至,不名实两亡乎?感君旧恩,为君市德,希恕专擅,是所深祷。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询问家中的仆人,仆人们也只是摇头,不知主人所言何事。这时,一位老者似乎想起了什么,缓缓说道:“莫不是与那狐仙有关?”众人皆惊,目光投向老者。老者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我曾听闻,林老爷家的园中有一座老屋,多年前,有狐仙居住其中。那狐仙在老屋中住了数十年,与林家相安无事。后来,老屋年久失修,渐渐圮毁,狐仙才移去。或许,这便是纸条中所云的旧恩?”
众人听了老者的话,心中暗暗称奇。此时,林老爷也渐渐清醒过来,看着众人,又看了看纸条,一脸茫然,似乎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记忆。众人将事情的始末告知林老爷,林老爷听后,只是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此事过后,清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那狐仙的故事,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在镇民们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话说在镇东头,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与一座古老的佛寺相邻而居。家中的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每到春日,繁花盛开,香气四溢。
一日,阳光明媚,家中的几个孩子正在庭院中玩耍。忽然,佛寺的廊檐上跃下一只小狐。那小狐毛色火红,眼睛灵动,煞是可爱。孩子们见了,兴奋不已,纷纷围了上去。几个调皮的孩子找来绳索,将小狐絷缚起来。小狐在绳索中挣扎着,眼神中满是惊恐。孩子们却不以为意,拿着树枝轻轻地鞭打着小狐,口中还嬉笑不已。可那小狐却只是慑伏不动,任孩子们摆弄。
后来,孩子们玩累了,便将小狐放开。小狐并没有趁机逃走,只是在庭院中来回走动,绝不出院子半步。家中之人见小狐可怜,便拿来食物喂它。小狐见了食物,小心翼翼地靠近,嗅了嗅,然后才慢慢地吃了起来。若是不与它食物,它也只是静静地趴在角落里,饿得肚子咕咕叫时,才向人摇尾乞怜,却从不偷盗。
日子久了,这家人发现,这小狐似乎能听懂人语。呼唤它时,它会抬起头,眼睛望着你,像是在回应。指挥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将某个东西叼过来,它也能似解人意般照做。于是,这家人都对小狐心生怜爱,常常叮嘱家中的儿童,不可再凌虐小狐。
就这样,小狐在这户人家中住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