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冒充别人大哥霸占寡嫂的嫌犯。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古人断案也要察言观色,在古代的断案理论,一个人是否正直或者刁滑奸诈,只需要看一看眼睛足够了。心怀傥荡之人自然目光明亮,若是有鬼,自然闪烁游离。
这事说起来唯心,但却是古代官员识人断事的不二法门。
史知县这一眼看过去,只见周楠身着干净儒袍,皮肤健康有光泽,目光平静深邃,面部三庭均匀,活生生一副戏里的正派角色,心起了好感,点点头:“原来是开革了功名的生员,本官看你模样也不是做奸犯科之人,又为何被剥了前程?”又想起自己当年在县学因为成绩一直吊车尾,好几次差点被开除。后来走了门子,好不容易保住秀才功名,这才有今日。
看到这个没有功名的前县学廪生,史知县突然有种同病相怜之感,目光越发柔和。
周楠:“回老父母的话,此乃十年前的旧事,不足为人道。”见史知县对自己态度和蔼,心暗喜:猜对了,这史知县以前的学业和仕途果然坎坷。
作为知县,本地最高的治民官,史知县自然是安东县第一名人。自来此为官,他是何方人氏,以前科举名次如何大家早打听得清楚。逃到安东之后,周楠自然也动别人口听说过史杰人的来历。
明朝是个森严的等级社会,良籍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士是第一等,也是掌握着知识的,有功名的读书人。你一旦读了书,考取功名可以得到国家税赋面的减免,可以见官不跪,算是跨入了特权阶级。
自己以前好歹也有过秀才功名,而史知县也是读书人出身。天下名教人都是一家,遇事自然会偏向书生一边。这也是周杨带着两个衙役来捉他进县衙时,周楠提出先要换身衣裳的缘故。至少,你穿一身整洁的儒袍怎么也做农夫打扮给人好感吧?
而且,据周楠所知,明朝的江苏乃是科举大省,尤其是在苏州府这种读书人如同过江之鲫的地方,说难听地扔一块砖头到街能轻易地砸一个秀才甚至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