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的战斗中,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防守反击,他们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n
\n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战功赫赫,不断地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晋升。官职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起义军的轻视也与日俱增。
\n
\n
在他们眼中,起义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就如同冢中枯骨一般,不堪一击。
\n
\n
然而,杨嗣昌毕竟是个文官出身,对于军队这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来说,他的背景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n
\n
尽管明朝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文轻武的现象,文官相对于武官确实拥有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官们会因此而对他心悦诚服。
\n
\n
杨嗣昌担任督师之后,在处理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得并不出色。他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也未能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功劳。
\n
\n
在率领众多大军与张献忠作战时,他竟然让张献忠成功逃脱,这无疑让他在众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n
\n
如此一来,杨嗣昌在军队中的威望逐渐下降,众人对他自然也就越发地不服气了。
\n
\n
众人之所以会执行杨嗣昌钦差大臣所发布的命令,无非是看在他那钦差大臣的面子上罢了。
\n
\n
然而,若要他们真正认真地去执行这些命令,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也只是表面上让属下去传达杨嗣昌的命令,实际上内心却对这些命令不以为然。
\n
\n
杨嗣昌对于这种情况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也不敢把事情做得太过分,毕竟他还需要众人的支持和配合。于是,双方就这样一直维持着一种颇为诡异的平衡状态。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