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教育家对农村教育的那一番震耳欲聋的警言。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书呆子。”
最终,这种书呆子会变成什么呢?
这些“书呆子”中的大部分,沦为了“新秀才”,至于其中少数考入师范接受免费教育的精英们,他们又会走向什么道路呢?
这些人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通过激烈竞争的入学考试就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使这一批人有优越感。同时他们也有不平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考入师范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因其优秀而通过考试,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无奈只是由于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入免费的师范,而非更有前途的中学。
而当他们展望前途的时候,他们已注定要困守乡间,拿著低薄的薪金,贫苦终生,与城市的知识界少有沟通,而且几乎没有改变自身状况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进入师范学校后,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思想,一些激进的社会理论,使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反思。
相同的家庭背景和艰苦的求学经历使得学校的农家子弟有著共同语言,形成了无形的交往圈子,激发了其阶级意识。也正因如此师范学校极有可能成为酝酿和滋生激进思想的温床,社会活动的中心。在这种氛围中,许多学生思想激进,进而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这一切是另一个时空的现实,而在这个时空之中,这一切现在并未显现出来,但是谁知道将来呢?
吸着雪茄烟,唐浩然默默的站立在那里,他的视线随之投向远方,神情越发的凝重起来,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想到了革命的温床……
师范是有可能成为温床的,毕竟,与另一个时空中不同,在这里,政府固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