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即使是打开了隧道,依秦陵的坚固,作为支柱的铜柱两个人怎么能将其取下?别说“数根”,就是一根,恐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是“蚍蜉撼大树”。再说,他们二人在表层又是钻探,又是挖掘,守陵人竟浑然不觉,而待其进入隧道后,却被守陵人发觉,这于情于理实难讲通,莫非守陵人有“天眼”不成?所以,这一说法实难服人。
“洞窟”的说法也显荒唐。秦始皇几十年处心积虑建成的坚固陵墓,怎会如此地不堪一击?一阵雨水冲击,就能冲出个大窟窿,让人难以置信。更致命的是,这个洞窟居然能直接通入地宫。如果真是这样,从秦至清,中间老天不知下过多少次暴雨,洞窟也不知出现过多少回,哪轮得上清朝的“白狼”搜取珍宝?恐怕陵墓内早已是空空如也。
至于陕西军阀的盗陵,既无时间,又无姓名,更无盗掘经过,自然只能理解为讹传。
可以肯定的是,秦陵作为一座超级天子大墓,自它建成之日起,历代盗墓贼就对其虎视眈眈,也曾做过种种努力,但也只是留下几个小小盗洞,在庞大的陵墓面前,显得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也并未对地宫构成真正的破坏。至于秦陵地宫门口是否有刀枪暗箭弩矢之类的射杀性武器,以防盗墓贼的入侵,达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的奇效,在地宫尚未打开之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据秦陵钻探人员透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