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中,时间最早、最具真实性的当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从司马迁的记述中得知,秦皇陵地宫设施与地面宫殿一样,墓内地底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了奇珍异宝。用东海捕到的“人鱼”炼油,制成蜡烛,用做陵中的“长明灯”。在墓室的地面和顶部,雕凿成天地山河,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珍珠宝石镶嵌成天上的日月星辰。为防备盗掘,在墓道入口处,设有自动发射的机弩,若有人接近,触动机关,就会被乱箭射死。地宫中的大量水银易于挥发,产生剧烈的毒雾,令盗墓者闻之胆寒。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皇宫内凡未生育的宫女嫔妃,悉数殉葬。为了防止泄密,所有参与墓内修造之工匠,全部被封杀于墓道之中。高大的坟丘上种上草木,像山一样雄伟壮观。
秦陵建成后的第三年,项羽率军入潼关,将陵墓上豪华的地面建筑付之一炬,只剩下了巨大的封土堆。这个封土堆坐南向北,呈覆斗状,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长345米。建成时的高度约折合现在的115米。经过长时间的风雨侵蚀,水土流失,现高87米。
1974年,随着陵园兵马俑的发现,为了探明秦陵全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已探明,秦陵墓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陵园总面积218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远超过埃及金字塔,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人的墓葬都无法相比的。
陵园地面曾有内外双重城垣,为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城垣有门,内外城之间有角楼、寝殿、便殿、寺园吏舍等大量建筑遗址。外城周长6000多米。在陵墓以西墓道一配房中,已发掘出两组铜车马。陵区所在地宫部位,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初步证实了《史记》所言“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说法。在建筑遗址中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直径61厘米的大瓦当,为中国瓦当之最。
陵区仅发现的陪葬坑就多达300余个,重要文物5万多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