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在情感压抑的年代,这首诗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引起的讨论,也多以批判为主。
\n
\n
《鹭门日报》当时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最为著名的争论,是《福闽文艺》所组织的将近两年的讨论。
\n
\n
更残酷的是,老一派G命诗人,在当时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n
\n
1983年,全国诗歌评奖大赛的颁奖仪式,舒婷一上台就落了泪,“女人写诗怎么这么难!”
\n
\n
而在这片舒婷不存在的时空,江弦暂时还没有将《致橡树》发表的想法。
\n
\n
他还想再留留,时机还不够成熟。
\n
\n
......
\n
\n
10月,团代会召开在即。
\n
\n
《京城文艺》编辑部里一下变冷清不少,常能看着编辑们急匆匆斜着挎包,蹬上二八车来回奔波。
\n
\n
此次团代会,许多来自全国的作家都会列席,其中不乏还没改正错误、仍是y派的,像是王濛,方之...
\n
\n
他们都是早已成名的专业作家,而今尚未翻身,正是和他们约稿的大好时机。
\n
\n
章德宁这段时间就在忙这个,她所看重的目标是王濛。
\n
\n
“这就算是改完了吧周老师?”江弦问。
\n
\n
“嗯,我看没什么问题了。”
\n
\n
江弦和编委周燕如,一起完成了最后的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