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渴望被尊敬,这不是一种‘人格化’的特征吗?”
\n
\n
“这个问题牵涉到学派和教会的区别。”维亚德林说道。
\n
\n
“在学派看来,见证之主的存在代表了祂所执掌的规则,只要遵照这个规则来构造秘仪,就能洞见隐知与灵感,区别只是不同见证之主规则不一,有些可能符合常识,有些可能违背常识。”
\n
\n
“因此,学派对见证之主的态度是研习、遵守、沟通、反馈。他们不仅研习三大正神教会见证之主的规则,也会去钻研其他见证之主的奥秘。”
\n
\n
“就像一位律师,他钻研各类的法律政策,目的只为实现自己的诉求。”范宁如此评价道。
\n
\n
“这一次你理解得更中肯。”维亚德林笑得“嗡嗡作响”。
\n
\n
“而教会对见证之主的态度,至少官方口径上,是祀奉、信仰、祈祷、尊崇。他们这样做,同样收获了想要的启示,他们构造的秘仪,同样被实证有效。”
\n
\n
“在学派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家那几位见证之主恰好随机得‘比较人格化’、‘比较温和’,恰好可以用这些方式和祂共鸣。”
\n
\n
“教会虽然只追随他们的见证之主,但由于对其研究得非常精深,洞见的启示也并不弱于学派。”
\n
\n
“可能我们学派的这种看法,削减了‘信仰’的神圣性,但我并不否认信仰的积极作用。毕竟正神教会引导人们积极行善,明辨是非,也给予了他们告解和宽慰。”
\n
\n
“所以‘信仰’是那三位正神的规则,但并不一定是其他见证之主的规则。”范宁明白了,“您刚刚是说,您这个啄木鸟事务咨询所是一个学派对吗?”
\n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