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还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能做到旗帜鲜明,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前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进而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人的荣辱意识在内的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怀喜悦和期待。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在激活人们的市场主体意识、财富创造主体意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己主义和“向钱看”的倾向;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赋予社会活力的同时增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思想的“分散化”加剧了;加之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旧的腐朽没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身上泛滥成灾,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所谓“八耻”就是典型的写照。反映在一些社会现象上,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