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李字不是?”
“就得这样。”
李乐这时候瞅瞅边上一直没说话的李泉,“大泉哥,这李枋以后是准备在沪海了?”
“我想让娃回麟州,你大伯,你嫂子也不让啊。”
“就是。”李钰把李椽抱到腿上,捏着胖嘟嘟的腿肚子,“与其说什么教育资源、眼界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就是一个,在于距离信息和思维中心的距离。”
“呀,大姑,您这话深了啊。”
“深了?哈哈哈,我哪有什么深不深的,我也是听人说的。要是我,我只知道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孟母三迁。诶,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得?”李钰晃了晃腿上,一脸笑模样,往自己怀里一瘫的李椽。
“哈哈哈,能看出来,这孩子是个心宽的。”张稚秀笑道,看了眼李乐,“诶,你怎么觉得你大姑话深了?”
“我啊?”李乐扔掉手里的瓜皮,擦擦手。
“要我说,就是思维模式的暗知识传递仍需物理场域的具身认知,人群向超级城市聚集,追逐的不是办公场所,而是持续参与认知进化的可能性。”
“能说人话?对内可以之乎者也,对外,就得田间地头。”
“嘿,您说的是。”李乐点点头,“我是想说,大姑说的,正好是城市社会学里一直在研究的几个问题,像信息代谢速率差异、思维范式浸染机制还有机会拓扑结构差异这些。”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可以把大城市想象成一个24小时营业的信息快餐店。比如你在中关村,可能吃个早餐就能听见隔壁桌讨论最前沿的技术,你在陆家嘴,等车的工夫就能听到最新的财经消息,如此,这种环境就像天天泡在一个信息的温泉里,不知不觉就被泡入味了。”
“那意思,你和别人吹牛逼,也能那么与众不同。”大姑父郭民插话道。
“老郭?注意用词!有孩子呢。”李钰瞪了郭民一眼。
“哈哈哈哈~~~~”一群人都乐。
老太太也点头,“话糙理不糙么。小乐,你继续。”
李乐“嗯”了声,“而对比之下,小城市更像是个温馨的家庭厨房,信息更新就像妈妈做的拿手菜,虽然温暖可靠,但菜式可能十年不变。”
“你听到的新闻可能是亲戚群里经过多次过滤之后的信息,聊天的内容更多是家长里短。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就像长期只吃家常菜的人,突然要品评米其林餐厅,难免有点不知所措。”
“嗯,有感觉,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