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能轻松长到1米5以上的饲料用黑麦田中战斗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种较为相似的环境是北方的玉米田,在采收季节两人只需要分开几步,密集的玉米杆和宽大的玉米叶就会完全遮挡对方身影。同样的境况在黑麦田中只会更为严重,因为饲料用作物种植密度会远远超过粮食作物。所以即使在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上都不及玉米的黑麦,在苏德双方都采用较低姿态试探前进的时候,所形成的视野封闭效果也只能更为严重。
\n
\n
那么苏德双方有没有任何提前发现对方的方法呢?当田野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通过相互喊话,倾听人走过植株制造的噪音等方法,来判断另一个人的位置。但这些显然在战场上是很难实现的,在充斥枪声爆炸声,流弹与破片横飞的战场上,几乎任何需要一个人集中精神仔细做出判断的方法都会失效。因此麦田之中留给农民移动的田埂,小路,水沟等能够暂时脱落视野遮挡的地方,成为了极为危险但双方必须争夺的关键位置。
\n
\n
对于这一点农民出生比例更高的苏军最先反应过来,习惯于散兵作战,在接近战中更倚重冲锋枪火力的苏军步兵班,首先通过控制几条田埂,在这场血肉比赛中占得先机。而普通步兵班是围绕机枪建立的德军士兵则显得十分无助,德国步兵的毛瑟步枪在对于田埂的这种地形的争夺上完全不如苏军的ppd冲锋枪,而德国步兵班的mG-34机枪则被黑麦遮挡了视野难以发挥。于是在局部战场形成了一两支ppd冲锋枪+若干莫幸纳甘>两挺mG-34+若干毛瑟步枪的离奇火力对比。但田埂等细小空隙终究只是麦田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对抗发生在苏德步兵双方成小组,小心翼翼在麦田中移动时,这时莫幸纳甘与毛瑟一样无用,工兵铲成了更为有力的武器。
\n
\n
在持续作战一段时间后,素养更高的德军最先恢复了一定组织,基层德军军官在艰难的从混战中撤出一些机枪组后,通过有组织的火力攒射配合手雷投掷,成功在麦田中的控制了一些区域,并依托这些区域作为火力投射基地,有组织的将德军步兵从混乱的麦田中聚拢起来,从而能够更有计划的在麦田中逐区战斗。这一作战方式成功扭转了德军机枪面对苏军冲锋枪时的不利局面。但少数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