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
第三组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对现场提取的深蓝色纤维进行分析。“这种纤维太常见了,市面上大部分牛仔布料都有。”技术员小赵盯着显微镜,无奈地摇头。他和同事们将纤维样本与全市纺织厂的材料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出上百种相似材料,逐一联系厂家和销售商,调查流向。对于鞋印,他们拿着照片走访各大鞋店:“有没有卖过这种菱形网格花纹、44码的皮鞋?”店员们看着照片,要么摇头,要么说记不清了。尽管排查了几十家鞋店,询问了上百名销售人员,却始终没有找到与现场鞋印完全匹配的款式。
\n
\n
时间一点点过去,三组调查都陷入了僵局。快递公司的匿名件依旧查不到源头,刀具店的排查如同大海捞针,纤维和鞋印的线索也断了。李明看着各组的调查报告,眉头越皱越紧。在刑侦支队的办公室里,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气氛压抑。“难道我们的方向错了?”一名队员忍不住说道。李明揉了揉太阳穴:“不可能,这些线索都是从现场得来的,肯定能找到突破口,大家再仔细想想,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n
\n
到了案发后的第4天,终于有了一些线索。
\n
\n
东川市刑侦支队技术科的蓝光屏幕前,技术员小刘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眼睛死死盯着监控画面。他负责排查北州小区及周边5公里内的237个监控探头,连续7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双眼布满血丝,但当屏幕中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时,他猛地坐直了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