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琐事所拖,不为尘世所累,只为那个仿佛遥不可及的梦想积攒才华和能力。从贫贱中走来出的少年英杰,待虚名如浮云。
然而却是务实的,后赵时,王猛曾游历国都邺城,感受世事人情,更想寻求被赏识重用的机会。但是没并有哪位达官显贵瞧得上出身寒门的王猛,唯有“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这是曾经见苻坚也“奇之”的妙人,眼光着实让人钦佩。奇之之后,就想着要给个官做,任命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华山,静候风云变化,等待出山良机。
我想,王猛应是嫌官小,区区功曹,如何施展他的雄心与抱负?更是因为在游历之后,继续保持对后赵的失望。直至桓温的到来。
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更有泪流满面者:“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王猛应时而出,来到桓温军营,开始自己“扪虱论天下”的故事。
桓温虽然没有采纳王猛的建议,但是对他的评价还是极高的:“江东无一人比得上您!”
后来桓温粮尽撤退,临走的时候,赠之以香车名马,许之以高官厚禄,希望王猛能够一同南下,共镶大业。
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作为出身寒门者,王猛很难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追随桓温则等于为虎作伥,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王猛更不愿为之。但是,徒留此间,空有一身经天纬地的才学,无人识,无人用,蹉跎岁月,虚度年华,保不齐就会终身与荒山野岭相伴。于是王猛迷茫,好不容易遇到个识货的桓温,到底该何去何从?
回到华山请教他的老师,“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猛乃止!
一时瑜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