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就是这样,当时,慕容垂大权旁落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纵使有慕容恪临终举荐,纵使慕容垂“天资英杰,经略超时”,在可足浑太后和慕容评的操纵下,慕容垂毫无办法。
枋头之战的胜利给了慕容垂走向政治中心的机会,但是,浴血奋战,大功告成之后,慕容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褒奖。恰恰相反,主政大臣慕容评对其又嫉又恨,压下了慕容垂申报嘉奖麾下将领的奏章。二人随即发生争执,关系恶化开来,可足浑氏更趁机与慕容评联合,欲诛杀慕容垂。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后世,同样是名将,同样功勋卓著,同样被冤屈的檀道济对如此事做了一个最为生动且精准的定义:“乃坏汝万里长城!”
这是大功于国者的宿命。
在得知慕容评及可足浑氏的阴谋之后,慕容垂断然拒绝了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舅舅兰建“先发制人”的建议,虽然那时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对于慕容垂来说易如反掌。但是,父兄开基立业之艰辛,慕容垂不愿意骨肉相残而致使国家败亡,“必不可弥缝,吾宁避之于外,馀非所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零二》)。
保卫了祖国和人民之后,国家却没有了他的容身之所,反倒需要靠逃跑来换取一线生机,国事如此,不亡何待?
369年十一月,即在击败桓温仅仅两个月后,慕容垂以狩猎为名,逃出邺城。
原计划是逃奔故都龙城,因为世子慕容令认为,在龙城那个地方,进可以做“周公”,等待慕容暐幡然悔悟,继续为大燕国发光发热,不失大义;退可以守卫一方,保族全身。然而逃跑途中却被另一个儿子慕容麟出卖,只得折返西行,经洛阳投奔前秦。随行人员有:段夫人,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侄子慕容楷,舅兰建,郎中令高弼。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