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眼中,“奇骨、英物”的桓温所拥有的不过是一根汤勺而已,在他们大口吃肉的时候,桓温最多舀口汤。而且,由于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战死,桓温差点弄丢了那根“舀口汤”的汤勺。
然而恰恰是因为“报父仇”事件,桓温把盛汤的汤勺换成了盛肉的汤勺。虽然还是汤勺,区别却是本质的。
那年,桓温十五岁,所有的美好因为父亲的死而破碎,家道中落,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桓温的肩上,再也不能无忧无虑过日子了。可能是由于年龄的缘故,桓温这个家长应该是不称职的,史书中并未找到有关于他为家族振兴而做的努力,没有去打工挣钱,也没有选择自主创业,只记载了他为了给母亲治病而把弟弟桓冲当掉换羊的一段经历。
生活越是艰辛,报仇雪恨之心就越是强烈,在得知父亲桓彝的死和泾县县令江播有关之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
江播是病死的,在害死桓温父亲的三年之后,桓温也在三年之后终于迎来复仇的时机。假扮吊客只身闯入灵堂,手刃江播三个儿子,然后镇定离去,只留下惊恐的吊唁者。
这是一件有预谋有目的的持刀入室杀人案件,而且是一次杀死三人,行凶者目标明确,手段凶残。在现在看来无论如何都罪无可赦的事情,在当时却是值得被广为称赞的,为父报仇天经地义,更何况江播是曾经参加过叛逆的乱臣贼子,不足惜。
手刃仇人之子的桓温就这样再次出名了,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背景(士族)而且还是烈士遗孤。值得同情,值得赞扬!孝悌之心人所共知!再联系起年幼时“奇骨、英物”的评语来,于是,一个艰苦奋斗的、积极上进的、大有为的、可以作为励志典范的大好青年出现在世人面前。
或许桓温也没想到,自己为父报仇的事情最终传到了晋成帝司马衍的耳朵里,更没想到,这成了他出人头地,走向成为一代枭雄的契机。
司马衍亲自接见了桓温,还和他聊了天,在闲话家常之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