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但是,在那个人口稀缺的岁月,一百五十万是天文数字,刚刚占领中原不久的前燕并不具备这样雄厚的国力。后在刘贵的劝谏下改为五丁抽三,并将征兵完成时间延长到第二年冬天,慕容俊准备征兵完成后举行浩大阅兵式,借以威慑秦晋(前秦、东晋)。
360年正月,应征前来的百万大军在邺城集结完毕,那时,慕容俊已经抱病在身,但依然站在邺城铜雀台上检阅了他的大军,其兵刀锐矛锋,剑如丛,枪如林,马蹄声脆,声震八方……。仿佛回光返照一般,慕容俊心中顿时升起万丈豪情,仿佛看到了胜利,看到了前秦、东晋的皇帝胆颤心惊地跪在自己面前,任由自己数落罪过。
阅兵式进行完毕,慕容俊随即病倒,病入膏肓!
弥留之际的人,不仅畏惧死亡,还能够感受到死亡的到来。一病不起的慕容俊感觉到了自己的大限将至,时日无多,只能想尽办法交代后事。
慕容恪,作为慕容俊手中最为锋利的一把利剑,也是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大臣,毫无疑问地成为慕容俊托付后世的人选。
慕容俊首先对他这个忠心耿耿的兄弟进行了试探,就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少主堪辅则辅之,不堪辅则君取而代之”。当然,亲兄弟之间没有那么委婉,慕容俊直接告诉慕容恪,“吾所疾惙然,当恐不济。修短命也,复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冲幼,虑其未堪多难。吾欲远追宋宣,以社稷属汝”(《晋书﹒慕容俊载记》)。
我想,恪儿当时是很想说“好”的,只是不能够罢了,面对兄弟间的骨肉亲情,面对君王的恩遇有加,面对屏风后可能存在的五百刀斧手,慕容恪能够做的只是不断的推辞、作保证,以打消兄长对身后事的顾虑。
“太子虽然年幼(太子慕容暐是年十岁),但是很聪明(天纵聪圣),一定能够完成陛下遗愿,光大燕国。不可因其年幼而乱正统,”
回答并不能使慕容俊满意,自己的儿子哪怕正是天纵英才,和眼前这个兄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