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尚武没错,但大唐也需要文人。
李治为此发起了辩驳,工业发展与人文建设从来都是不矛盾的,技术发展需要学识与之相匹配的素养。
历来工坊都只招收十六岁以上的工人,一个孩童从记事起并不会妨碍其读书。
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工业建设最不可或缺的。
人如何无法思考,工业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工业发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工业发展就没有民生的兴盛。
而张玄弼以礼教为先,再用工业来反驳。
双方因此辩论有半月之久,支持者各有一半。
无奈,这一次的谈判不了了之,双方都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
李泰看完了这封书信,心情不太好,张玄弼与稚奴的三年约定已经到了。
这个张玄弼不肯认输,还要与稚奴辩论。
要不是看人家老头子一把年纪了,李泰很想将他绑到骊山,然后吊起来抽。
这种辩论以后还要继续的,骊山的学术会名扬天下。
张阳不再收弟子了,可这个天下人人都可以自诩骊山弟子,能够学习骊山的文章。
未来的中原会对这个话题,进行永无止境的辩论。
即便数十年,上百年都没有结果。
骊山的中秋宴来客许多,就连尉迟恭和秦琼都来了。
如今的秦琼年过五十,老将们一个个都是旧病缠身,人到了晚年不得不服,向岁月低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