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
俄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八百二十六名守军,最后只剩六十六人,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大清请求撤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
朝廷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康熙派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
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面积在43.15万平方公里)。
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可俄国势力并没有放弃向南扩张,只是把指向了准噶尔的土地,企图以此打开缺口,进入西北地区。
尤其是这几年,俄国南侵的势头咄咄逼人,先是溯叶尼塞河进入准噶尔吉尔吉斯辖地,尔后又深入到毕雅河和哈屯河之间的准噶尔人牧地,并在那里建立要塞。
策妄阿拉布坦执政初年,其统治地位尚不稳固,对俄国不能同时进行有效的对抗。为此作了暂时的妥协,把部分吉尔吉斯人移居到伊塞克湖周围,但是俄国在毕雅河和哈屯河筑造要塞一事,激怒了他,他立即派人捣毁了新筑的要塞,袭击了他们的侵略据点,并到准噶尔辖区巴拉宾斯克征收实物税。
可见,他并不愿意准噶尔的土地受到沙俄蚕食,不愿臣服俄国。
这一点对胤禟来说至关重要。
策妄阿拉布坦执和他手下的蒙古勇士骁勇善战,但论威力,简陋的刀剑弓矛远不及火器。
胤禟从宫中做事的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那里得知,阿拉伯人从蒙古人手里学会了火器和火药制造的技术后,将它们传播到了西方。从此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各类火炮用于军事目的,因欧洲各国堡垒林立,火炮被迅速用于攻击敌人的城堡,以便将城墙击毁。因此火器越做越大,威力也越来越强。
相比之下,元朝灭亡实在太快,明朝建立以后,缺少战争需求,火器的运用远不及西方国家。
得益于自汉代以来的铸造技术,明朝并不缺乏制造巨炮的技术。
且对付蒙古骑兵之时,火器的主要用途在于如何狙击来去迅速的蒙古骑兵,而不是拿着巨炮攻城。故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