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语罢,乘着夜色出门回院子了。
曹植瞧着他的背影,敛眸看少年曾因示范而写下的一首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仿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时袁绍大军逼近,大多百姓面色凄凄以为朝不虑夕。曹丕见之,写下此诗。
便如同今日,会为董贵人之死而感觉悲哀——不可否认曹丕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许是因为精通诗词歌赋,于是就有了文士骚客普遍的伤古悲今之心。
很难说这种感情是好是坏,曹丕骨子里毕竟还是心狠手辣之辈。
譬如此番献帝苦苦哀求,倘若曹丕心肠再软一些,自然是将董贵人囚禁于献帝身旁,而非即刻入牢了。是以这种同情心,很难改变曹丕决定。
不过十四岁少年,如此心境已是如此难得。至少他十四岁的时候,未必能强上多少。
……他十四岁的时候?
脑中一闪而过凌乱画面,再凝神回忆时,却什么都没有了。
他初醒来时一度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小孩,也不是曹家之人。时至如今,虽然记忆依然混乱苍白,他却能肯定这个猜测。
这些日子他开始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梦,梦境之中是陌生而熟悉的环境。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与此地情形没有丁点相同。梦境里还有模糊不清的脸孔,有时醒来甚至还能叫出名字,心中怅然抑或愤恨,终究不可言说。
神话故事里总流传人死之后,渡奈何桥,喝孟婆汤,方可转世轮回。也许他来不及喝完整碗孟婆汤,就来到了这具身体里。
大约是回不去了,曹植这么想。他以后,仅能作为曹植——活下去。
年后情景依然,喜气荡然无存。
前些日子诛杀的朝廷命官,闹得许昌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百姓们日夜围在一起谈论前线战事,猜测此战胜负。正值此时又隐约传出一个消息,使之愈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曹操不顾袁绍虎视眈眈,转而东征刘备。
满城惶然!
百姓通常是愚昧的。当然,远在皇宫深处的帝王也许比他们更愚昧。
百姓愚昧的结果是导致许昌差点乱了起来,幸好还有荀彧坐镇,人们才散了归家。
曹植随着曹丕站在城墙上观看这一场纷乱,虽依然面不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