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熟的馄饨摊,挑着担子便走向了沧浪亭。
这沧浪亭本是五代时的官家池馆。宋时庆历之后,有位罪臣苏舜钦谪居至此,见它荒芜不已,与城内精致的林泉馆舍情趣大异,显然是经历过好一番兴废。他顿生感怀,便拿四万贯钱财买下这馆子,自己在荒园之中修造出一个亭子,取了屈夫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叫它做“沧浪亭”,以示自己隐逸之意。
年轻的姚僧和卖馄饨的拾级而上,没几步就到了亭下。姚僧向卖馄饨的道声“照旧”,便一个在槛下安坐,赏玩明月;一个在亭边支起砧板,做起了素馄饨。
在苏舜钦之后,这座园子又经变更,现在正值大元当朝。姚僧惯来之时,这座园子已经与当地的佛寺融为一体了。
但他向槛外看去,周遭仍是野趣盎然。宋时的梧桐仍在,却被寄生藤缠了又缠,明月芦花各安其位,枯枝衰草随风低语,好一副天造草昧,未经雕琢之感;而那草木在白日间争光,鱼虫在夜色中暗涌,枯枯荣荣到了今日,再加上山坡之间隐隐点缀的几处孤坟,又好像将所有的生老病死、天地沧桑,都浓缩在这区区一个荒园之中。
一般寺僧觉得这里过于幽闭,但它竟成了姚僧喜爱的冥思之地,他每一次到访,都愈觉得它开阔丰富,赏玩起来其乐无穷。
但今天,来到荒园的客人好像比平时多了一位。
一开始,姚僧还以为他是寺中的僧人。可那人一袭黑衣披散着头发,不是行者也非头陀,不知何时坐在了亭中,也看着那月亮不说话。
馄饨下锅了,那黑衣的神秘人才悠然道: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欧阳修这诗,倒是讽刺得很。”
姚僧似笑非笑,转头向那一望。
原来这诗句本来就是欧阳修题咏沧浪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