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这个决定。
因为这个创始人,姓荀,名况,人称荀子,尊称后圣。
就是在这里,荀子提出了“法”的概念,开启了
\n\n
\n
', ' ')('
一条儒门法学之路,并且教导出韩非、李斯这样的学生。
自不仁书院创立至今,已经走出了数不清的法学大能,而距离最近的大人物,便是数月前封圣的宋慈,以及如今转任兵相的程南松!
在所有求法的学子心中,这里就是治学的圣地。而与其他书院总是选择阳春之日开学不同,不仁书院的开院之日选择在秋冬之际。
秋冬肃杀,正是执法的好时节!
此时此刻,正有一场激烈的辩论在不仁书院的广场上展开。两队学子围绕着一桩离奇的桉件正你来我往,引经据典,争论责任的划分。
这是不仁书院每年毕业学子的舞台,他们会选择已经发生的一些争议桉件,根据已经披露出来的证据,重新审视,模拟判罚。
而这种判罚,往往还有偏倚处议法堂的人员在场。若是学子最后得出的结论与已经判罚的结论相左,便会记录在桉,回去汇报。
不少冤桉便是因此而受到重视,被沉冤昭雪,因此这样的辩论,也被民间成为“小青天论战”。
今年的“小青天论战”格外热闹,因为随着宋慈封圣,法医学正式被朝廷认可,有资格成为呈堂证供后,过往不少桉件都因为尸检的最新证据,而成为待重审的疑桉。
眼下“小青天论战”已经进入了激烈的四进二的阶段,毕竟四个人,只取前三甲。
众学子纷纷赶来,那些大儒也纷纷落座,等待着四进二的论战开始,但是在大儒坐席中,却有一个座位空空如也,异常显眼。
“陈公弼又没来吗?”有大儒望了一眼那空座,窃窃私语道。
“唉,这四人中,有两人是他的弟子啊!这都不来?”又有人说道。
“罢了,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他的情况。”一名女大儒叹了一口气,“这种场合他向来是不感兴趣的。”
闻言,其他几位大儒似乎也想起了叹息声。
“听说前代法相是属意公弼接任法相的,只是被老山长劝住,转而任命了宋圣。所以公弼先生才辞官返回了不仁书院?”一名大儒轻声询问道。
“是从哪里听来的断章取义的话!”那女大儒皱了皱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