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建立了一大批羁縻府州,唐朝未能在云南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唐朝主要采用羁縻政策,依靠当地的酋长夷帅建立统治。[14]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五诏,建立南诏国,被唐朝赐名“归义”,皮罗阁封为云南王,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相望的广阔疆域。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次年建都太和城。天宝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朝对南诏占据爨地十分不满,双方发生争执与冲突。唐朝调动大军先后在泸南和西洱河地区对南诏发动了两次大的征讨,结果惨遭失败。贞元十年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结盟,南诏背弃吐蕃回归唐朝。唐朝以南诏为“云南安抚使司”,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抚使”。[14]
南诏建立后,大规模移民,把20余万户白蛮迁至永昌地区,把乌蛮自山林深谷迁至西爨故地。[12]
879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光化四年901年,郑买嗣夺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杨干贞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行政区划设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专政。大理国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大理王向宋朝称臣纳贡,其首领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等,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