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未丰的时候一举剿灭他。
诸位银子也拿了,不过事也要办好,本官有预感,一旦我们得胜之日,也是诸位飞黄腾达之时。”
“属下愿誓死效忠大人!”几名心腹齐齐躬身施礼道。
待这些心腹走了后,熊世忠再次将银票掏了出来,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忍不住发出一阵大笑。
他在感叹自己真是聪明,不但可以借机发一笔横财,且等平匪胜利后,自己也定会得到天后娘娘的垂青,升官发财飞黄腾达。
呵呵呵,做大官不但要靠勤政,还要靠手段。
………
俗话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熊大人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岭南道各州府县衙门纷纷行动起来。
开始向那些地主士绅商贾下手,一时间盘剥之风盛行。
这些官吏对地主们加的钱,地主可以转嫁到佃户身上。
因为佃户的耕地都握在地主手里,想反抗都不敢,只能继续做牛做马,不然等待他们的只有饿死或逃难。
可那些商人却没了法子,因为他们发财靠的是倒买倒卖赚取差价,官府对他们多征的税,他们又不能把商品加价挽回损失。
其实倒不是不想,是加了价后就没人买了。
于是很多商人扛不住了,小商户濒临破产,大商户损失惨重,弄得整个岭南道怨声载道,百业凋零。
毫不夸张的说,是熊世忠亲手帮李天顺完成了激化矛盾。
把不少佃户变成了无产人士,把不少小商户变成了没产阶级,把很多大商人变成了中产阶级。
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在岭南道有号称第一商的徐氏家族。
经过三代单传,徐氏家族如今的领头人叫徐清泉。
他在岭南道上百个城镇都有分号,经营着粮食、布匹、盐、瓷瓶这些紧俏货。
在官府加税又禁海的情况下,各个分号的生意急转直下,眼看家底就要被掏空,偌大的家业就要损失殆尽,徐清泉也不是没想过自救。
他托人找关系给熊世忠送了两千两银子,可熊世忠想的是在岭南道立一功后,就高升到京城做大官,岂会顾他一个商人的死活。
收了银子不办事,任凭手下人继续对徐清泉盘剥。
无奈之下徐清泉只能另想它法,得知禁海以后,琼州岛的海盐已经运不出去了,便萌生了把岛上的盐私运到岭南的念头。
要知道每斤盐的成本仅几十文钱,可在销往内地后,价格就翻能十倍甚至是几十倍。
盐是朝廷专卖,要说别的人没这能力,徐清泉却有。
因为他手里有一只五十艘船商船的船队,还有官府给这船队发的通行令,允许他替官府运送一些货物,就算是禁海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