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林如海为贾雨村起复,看那段话,说得不卑不亢,明明是帮贾雨村的忙,却说成贾雨村帮他的忙(送黛玉进京)。可见是个办事十分妥贴的人,这样的人,要说会办半截事,光托人帮忙,不给人帮忙的银子,实在说不过去,他又不差这点银子,为何不好人做到底?且他完全不担心贾政会推脱。没有银子打底气,也说不出这样硬气的话来。
原著里所说“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私以为绝不会是说要贾政来付钱,而是将起复所用的相应银钱,在信里注明了出处。就象贾府到江南,就不自己带银子,只说甄家存有他家五万两银子可用。
4)贾政接待贾雨村的态度也可作佐证。其待贾雨村是十分的热情,起复的事情也办得又快又好。以贾政那样势利的人,哪是会只凭妹妹的面子就帮忙的。如果林家有丝落魄,贾雨村断不能得到如此待遇(不是家人,不进家门,能和王夫人这样的夫人和和睦睦过几十年,可知贾老爷是如何的老爷)。
5)书中黛玉入府受两个舅舅的冷落,也是林府败落的个证据。不过也有人认为,贾政连林如海推荐来的个陌生人都如此热情接待,不见黛玉,完全说不通。所以应该是见了的,不过书中已写了大段的见面细节。此两人接见黛玉的段子,要说略,也不好略,要说再细写,又太罗嗦。于是干脆写成没见。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所以也用之为证。
3、由父亡看王夫人待黛玉之差别
其实,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比较明显的,是林父在世时,黛玉在贾府四年里,都未见王夫人说句重话,林父过世,贾母众游大观园,王夫人就对黛玉出了冷言冷语(原著中: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其时,黛玉的钱已经用完,且再不会有人来为黛玉出头找回这些钱了。黛玉对王夫人已没有了利用价值,且还有害,因为贾母还想将自己儿子给了她。故深恨之。就连贾母的面子也是不顾了,直直说出这样酸的话来。此其也。
其二,则是暗线,不太明显。黛玉在父亡前,在贾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