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n
\n
此后,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n
\n
楼璹的《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n
\n
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治下十二乡及周边地区,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
\n
\n
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n
\n
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
\n
\n
《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n
\n
各种形式的《耕织图》鼎盛于清代。
\n
\n
康熙二十八年,皇上第二次南巡时,意外得获南宋楼璹《耕织图》,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
\n
\n
焦秉贞师从郎世宁,工西洋画法,康熙三十五年,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共46幅,《耕图》与《织图》各23幅。
\n
\n
耕图内容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