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朝廷不可能公开将这件事交给她来干,
二是她的方式恐怕朝廷也不会完全认可、必会派人“协助”进行干预,
三则是这个时代对于探子并不像后世对于“特工”、“谍战”那样的高评价,
在普通人心里还觉得很时髦,
相反,
这是一种几乎要被当作反派来看待的职业。因为国家太大,很多时候,
探子都是用来监视国人的,无论官民都在被监视之列。
由于有这样的担忧,程素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小心。但是一旦谢麟不做现管,
朝廷的资金不到位,
要谢家全力支持这项事业,
难度就相当大了。既拿了朝廷的资金,
到这个时候说不得也要将成果移交一部分了。
做间谍的人里,
也有一部分人在数年的高压生活之下,
产生了焦虑。有的人仇已经报了,有的人怨气已经散了,还有的人向往着新的生活,另有一些人由于年龄、健康的原因,已经不再适应这样的工作了。程素素从中挑选了一部分,同时又征询了各人的意见。
到得最后,手上倒有一多半的人都在朝廷里过了明路,履历上标了他们做过的业绩,授了小官,分别移交给了三路安抚使。朝廷物议,甚至有人说,谢麟昔日之权,颇类唐末节度使,若让他久滞北疆,恐成割据之势。大约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谢麟回京之后,再无一个统筹三路的安抚使了。
这三人拿到了这一部分人手之后,既惊叹于谢麟居然能将间谍运用得这般好,有一点点自惭,继而又升起一股希望——既我手里握有这股势力,何不用它一用,也好做出些成绩来,兴许我就能统领三路呢?
安抚使们皆是务实的文人担任,想得虽然不错。在对特工间谍的态度上,是既觉得这是柄利器,又不大瞧得起这些人,两国交兵,还是国力、耕战为主,这背后捣鼓的伎俩,谁也不能将它当了主菜不是?不重视间谍的生存环境,也不大关心他们的困难。
简单地看了看履历,又与先前发生的事情合得上——有这样的利器,当然要用一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