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到无线电设备前,林振兴详细了解信号基站的覆盖范围、信号抗干扰能力等潜在隐患点。科研人员有条不紊地解释,通过优化基站发射功率与频率调节,能有效规避常见干扰,目前已能够做到确保14公里内稳定通信,并且对可能出现的未知干扰也制定了完善的应对预案。
\n
\n
一番细致入微的检查与询问后,林振兴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笑容。“同志们,你们立了大功!”他声音洪亮,满含赞许,“这些电报机,是国家崛起的利刃,是迈向繁荣的阶梯。”科研人员听到夸赞,眼中闪烁着光芒,连日的辛劳在这一刻烟消云散。随后,林振兴,当场让人拿来一大箱的银子,当场给科研所的人员发放了一大笔奖金,激励着科研所的人热血沸腾,热情更加高涨。
\n
\n
视察一结束,林振兴立刻下令挑选天赋出众的学员,筹备电报技术培训事宜。他深知,先进技术需专业人才驾驭,只有打造一支精通有线与无线电报技术的队伍,才能让这科技结晶发挥最大效能。同时,他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着手布局全国信息传输网络。计划在全国各地合理布局有线电报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立信号中继站保障长距离传输;同时在重要区域建设无线电信号基站,实现短距离灵活通信覆盖,让电报信号交织成网,覆盖广袤国土。不过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n
\n
在林振兴心中,一幅宏伟蓝图已然成型:不久后,全国上下将被这无形的信息网络紧密相连。无论是塞外边关,还是南边诸岛,重要信息都能快速传递。商业往来因信息畅通蓬勃发展,军事行动因情报及时无往不利,百姓生活也因资讯丰富日新月异。而这一切,都源于今日电报机的成功研制与即将构建的信息网络。
\n
\n
回顾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传统的800里加急在路况良好、人员与马匹接力顺畅的情况下,每日行程大约能达到400公里。但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复杂地形,或者传递环节出现任何问题,速度便会大幅下降。信鸽传递信息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它受天气变化、天敌威胁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可靠性较低,而且能够携带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传递距离也相对较短。相比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